非遗传承向何处,取决于我们如何与文明对话。在202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遗珍守护者”团队的十名师生一起来到了黑河市非遗文化展览馆、桦树皮艺术馆、鱼皮技艺文化陈列馆,深刻的体会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团队成员们首先来到了黑河市非遗文化展馆,参观了诸多有价值的、值得传承的、有黑河市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瑰宝。展馆讲解老师带领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鄂伦春族摩苏昆的文化,成员们观看了曾在全国非遗周展演的获奖作品,黑河市国家级项目“鄂伦春族摩苏昆”说唱艺术《幸福的鄂伦春人》和“为摩苏昆而歌”国家级传承人孟淑珍专题片。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熟悉鄂伦春族摩苏昆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到黑河市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其传承的重大意义。



随着成员们探寻的脚步,来到了桦树皮艺术馆。在省级传承人陶丹丹老师的讲解下,成员们不仅参观了桦树皮画,师生们还一起在陶丹丹老师的带领下亲手体验了剥离桦树皮的过程。陶丹丹老师告诉成员们,制作桦树皮画不能一味靠颜料的修饰,更需要制作者用心去感受桦树皮成长的轨迹,用眼去发现每张桦树皮不同的年轮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贴近于自然的艺术作品。


一直以来,我院坚持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桦树皮画融入学生美育课程中,立足打造非遗文化品牌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黑龙江赛区决赛中荣获金奖,充分彰显了我院弘扬非遗文化,笃定文化自信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黑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鱼皮技艺文化陈列馆。在闫思婷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鱼皮技艺的手工艺制作流程和传统技艺特色,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意识。同时,鱼皮手工制作技艺是黑河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闫老师向成员们讲述了鱼皮画背后的非遗扶贫的故事,突显了鱼皮技艺在新时代独特的文化内涵。闫老师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鱼皮技艺不断产业化、集群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欢迎新时代大学生们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因传承而焕发的文化瑰宝,非一蹴而就。每一项技艺的传承,都历经千年光影,岁月留痕。通过这次非遗文化传承之旅,让更多的同学们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青春血液。